《老子》-《道篇》-《46篇:观徼》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wù)已;皆知善,訾(zǐ)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shì)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于是丑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于是恶的概念也显现了。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低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处事采用“无为”的原则,以“不言”的方式教导百姓。 万物兴起,而他不自认是万物之始;有所作为,却不凭借这些作为自夸;功成事就,却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劳,所以功劳也就永远不会离开他。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美与丑、善与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对而生。当人们有了“美”的标准,自然就产生了对立的“丑”;当人们推崇“善”,自然也定义了“恶”。 比如人们审美中曾经流行以“瘦”为美,因此稍微胖一些的人就被认为不美了。但如果审美改变,以“丰满”为美,那么原来被认为丑的特征又可能转而成为美的标准。因此,美与丑都是由人们观念定义的,不可绝对化。 生活中许多困扰和烦恼,往往都是因执着于对美丑善恶等相对观念的强烈分别心。若能看透事物的相对性,便不会过分执着或困扰。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有”和“无”之间互相转化;困难和容易之间彼此依托;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需要彼此对照才能显现出来。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贫穷,才懂得财富的珍贵;经历过挫折的人,才会体会成功的价值。就像音乐中,高音与低音相互交错和谐,才创造出美妙旋律。 人生中的种种境遇,不论好坏、难易,都有其内在价值,都能成就更完整的生命体验。认清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平和地面对得失,不再因暂时的困难或荣誉而迷失自我。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明白以上的道理,因此他们不会刻意去操控世界,也不以言语来直接教化别人,而是以身作则,无声地影响周围的人。 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是刻意的训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与人格。“传道”也非用言语说服,而是使自己身上有“道”的彰显,让别人看到。 真正的教育和影响,是无声而深入的。我们也该学习这种智慧,在生活和职场中,不必事事张扬,而以沉静的智慧带动他人。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对待万物的生成,不自认为万物因自己而产生;有所作为时,也不依靠这些作为自我夸耀;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正因如此,他的功绩永远不会离他而去。 春天让万物生长,却从不自夸功劳,因此春天永远被人们期盼;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或智者,不会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因而声誉长久不衰。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应该秉持“不居功自傲”的态度。越是不去强求功劳、名望,反而越能真正获得长久的认可与尊敬。

July 27, 2025 · 1 min

《老子》-《道篇》-《45篇:观道》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亓(qí)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亓(qí)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事物如果可以用名字加以命名,那就不是它永恒不变的名字。 “无名”是宇宙万物的起始;“有名”则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产生万物的根源)。 因此,常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便可以观察到道的微妙幽深;常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就能观察到道显露出来的边界与具体形象。 这两种观察方式出自同一根源,它们的名称不同但所指却相同;这其中的奥妙,实在是玄妙又玄妙啊!而这种玄妙,正是一切微妙事物的门径。 解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描述,但任何言语所表述的都不是那个永恒的、真正的道。名字虽然可以命名,但任何命名都不是事物永恒的真名。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其都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本身。 真正的“道”就像“圆”的定义一样,是完美完备的。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圆”都无法表达出圆的定义的那种完美完备,而只可能尽量逼近。因此,要谦卑,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承认自己无法了解全部真理,但不要停止努力使自己更加接近真理。 有许多这样的概念组合都是这样的关系:抽象-具象、接口-实现、灵魂-肉体、理想-现实、本质-形式、基督-律法、灵-物质。这样的概念组合具备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名”和“有名”两个概念: “无名”:指万物未诞生前的状态,代表一种纯粹的、不可感知的存在形式,是万物的起始点。 “有名”:指万物诞生后具体可见、可感知的状态,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故恒无欲也,以观亓眇;恒有欲也,以观亓所徼。” “恒无欲”和”恒有欲“两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恒无欲”: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能够观照到道的精微与深邃(亓眇)。 “恒有欲”:经常处于有欲望的状态,可以观察到事物具体的界限和表现(亓所徼)。 这两种观察方式都是对“道”的体认方法,虽然出发点或角度不同,但其实观察的是同一个“道”。 “恒有欲”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观察方式,因为人对于世界的形式认识或感受最为直观,因此较少能够观察到道无形状态下的微妙。

July 26, 2025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