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

  1.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当你快要憋死、快要疯掉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个字,逃!”
  2. 随缘惜缘不攀缘。
  3.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4. “做人就苦,没这个苦有那个苦。”
  5. “据犹太圣经《塔木德》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于是就有后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当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时候,世界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像耶路撒冷这样令人沉思……”
  6. “价格,这个古老的经济杠杆发挥了它与生俱来的效应。”
  7. “欧阳雪沉思了许久,说:「如果乐圣公司对诉讼没信心,这官司他们还打吗?如果叶晓明他们能跟你一样想,他们还退股吗?为什么你们的看法那么不一样?」肖亚文说:「这个很难说清楚,每个人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获取的信息量和解读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8.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其它还有很多,比如机会、帮助,我不确定。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是我知道这个很重要。”
  9. “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10. “不以求职应聘为生,要学位意义不大,应该什么有用学什么,不影响创作、经营,学个十年八年的,就为有个学习环境。”
  11. “芮小丹说: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12. “她知道,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就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这就是人。
  13. “肖亚文恢复了清静,继续思考伯爵公司意向书的问题。她静静地坐了3个小时,3个小时之后她得出了一个判断:格律诗的生产成本对伯爵公司可能有潜在威胁,伯爵公司此举只是虚晃一枪而已,意图不在于收购,而在于接近、了解。她觉得伯爵公司给她上了一课,题目叫:居安思危。
  14. “无论在此之前他怎样分析败诉后果,那都是建立在一种「理论可能」的心态上,而从来没有真正从「现实可能」的心态上去深思这件事,他总觉得那种可能性离他很遥远,遥远到只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15. “他在心里懊悔地叹息:都是那1000副套件的一招儿失手,聪明反被聪明误!人呐,千万别以为你比别人聪明多少,天下没有白掉的馅饼!

读后感

1.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强势文化”是以丁元英、芮小丹、欧阳雪、肖亚文等人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具备独立和认知能力,不寄希望于救世主;敢于承担风险;遵道而行。

“弱势文化”是以王庙村的村民、叶晓明、冯世杰、刘冰等人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依赖与幻想,寄希望于“高人”;恐惧与逃避;道德批判与抱怨。

2. 肖亚文

认知:认识丁元英即开了一扇窗户

  • 她能够识别高人的价值。她不像刘冰那样只盯着金钱,而是盯着思维模式
  • 她认为,认识丁元英,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收获——“能让你思考、觉悟”。这表明她追求的是内在的成长和文化属性的提升,这远比物质财富更稀有、更难得。
  • 她将与高人的联系视为一种长期的、潜在的、高价值的资产。这种投资是心性上的、非功利的,最终也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回报。

勇气

  • 当格律诗音响面临乐圣公司的诉讼,处于即将破产的巨大风险之中时,叶晓明、冯世杰等人纷纷退股以求自保。而肖亚文却果断接盘,以极小的成本获得了公司。
  • 她敢于接手,是因为她相信丁元英的布局能力,并赌定这场官司最终不会让她血本无归。这种勇气是基于对高人认知的坚定信任,以及对自己基于事物本质的判断,是“知行合一”的表现。
  • 她清楚地知道,一旦失败,她将损失全部积蓄,但她认为,为了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值得承担这个风险

分寸:“随缘惜缘不攀缘”

  • 她牢记自己的身份,没有强求与丁元英做朋友,更没有向他提出功利性要求。这种不越界的行为,维护了她自身的人格尊严,也赢得了丁元英的尊重和信任。
  • 她通过保持联系、认真完成丁元英交代的任务,默默地维护着这段缘分。她没有让这段关系断掉,确保了自己能够成为潜在的受益人
  • 她在韩楚风来接丁元英时,选择远远看着,没有上前打扰。这既是尊重高人的社交边界,也是她独立人格的体现,她没有将自己视为必须依附于丁元英的人。
  • 一起皆是缘起缘灭,机会未到时安心等待,机会到时一击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