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思考》-《2:低效的思考,还是完全不思考?》
倘若你不知道何时使用理性(Rationality),那理性对你来说则是一种浪费。 元认知:开启思考的前提 人人都不难发现:相较于情绪化的反应,理性的思考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但事实是: 我们身处于情绪之中时,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情绪支配。 因此,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是摆脱其控制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叫做 “元认知” 。 举个例子:有人咒骂了我们。我们如果立即咒骂回去,就是在被情绪支配。但我们如果能觉知到:“我被骂了,很不爽。有强烈的冲动想骂回去!但请等一下~ 为什么对方要骂我呢?如果我骂回去会有什么不利后果吗?是否存在更优的途径来解决这个冲突吗?”则是在动用元认知能力来开启理性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请仔细辨析以下两句话的差别: “我此时很生气!” “我此时知道我此时很生气。“ (即:我此时知道我正处于很生气的情绪当中) 前者正在被“生气”的情绪支配,而后者是认知到自己“生气”的情绪,并尝试用理性去理解这份情绪,进而有可能用理性去做出决策来处理这份消极的情绪。 生物本能的“缺省配置” 建立“元认知”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与自己的生物本能作斗争。生物本能就是那在漫长进化的过程中刻在我们DNA里的“缺省配置”。根据”缺省配置“做出本能反应在多数时候都会导致更坏的结果。 想象你正在公司的一个会议中。这时,一个同事傲慢地批评了你正在主导的一个项目。本能地,你会感到不悦。你可能选择通过强烈的反应来驳回对方的批评,也可能通过批评对方所主导的项目来完成反击。但不论选择哪一种,都只会进一步造成损害。想一想,关系需要修复,会议需要重约。很可能,你甚至需要跟当时与会的其他人私下澄清自己以修复信任。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消耗大量的精力,且未必能弥补到损害发生前的状态。 有一些生物本能是长久地伴随着我们的。 我们自然地倾向于捍卫自己的领地。 我们可能不必像非洲狮一样去攻击进入自己领地的其它动物,但我们心中的“领地”却常常不容他人侵犯。比如:我们不容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成果、社会地位、政治观点、信仰,等等。敢于冒犯这些“领地”的人,我们都会给予有力回击。这便是纯粹的动物本能。 我们倾向于构建一个有等级制度的世界。 比如在路上开车的时候,有旁车违反了交通规则,插到了我们前面。本能地,我们会感到愤怒。脑海中在说:你凭什么违反规则插队到我前面?底层逻辑是:我们认为每个司机都遵守一套“路权平等”的交通规则。如果有人破坏规则,我们就通过攻击他们来捍卫这个规则体系。 我们倾向于自我保护。 我们大多人不会故意地将其他人推到危险的境地。但如果自己与他人同处危险的境地,大多数人会本能地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比如,公司传言即将进行一波裁员。平时尚且能体面相处的同事们在面临 “他走” 还是 “我走” 的选择时,大概率会选择前者。这就是生物本能。 同时,也有四类刻在我们生物DNA中的”缺省配置“。 情绪(Emotion)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根据感受来反应,而非原因和事实。 自我(Ego)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反对那些危及到我们自我价值认同或自我等级地位认同的任何事物。 社会(Social)缺省配置:我们倾向于服从那些更大的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 惯性(Inertia)缺省配置:我们形成习惯,寻求舒适,倾向于抵制改变,并偏爱我们已经熟悉的想法、流程和环境。 这些缺省配置之间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可能在一个事情中以混合的形式出现。能够掌控这些“缺省配置”的人常常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佳的结果。